野外鸡娃
昨天有个杭州小男孩火了,原因是在排队做核酸的时候趴马路牙子上写作业。
小小乖乖的人儿,以一种很不舒服的姿势坐卧在看着不太干净的地上,神态专注,在一个很大的本子上奋笔疾书。
旁边有我们熟悉的语文书,后面有长长的排队人龙。
这个场景无疑是极具冲击力的,我要是在旁边排队,我也得拿手机拍下来。
然而看到各群疯刷此图后,还是为这孩子的语文老师捏了一把汗。都双减了,怎么还给这么小的孩子留这么多作业?以至于要在马路上写?这……找死吧。
目测孩子也就是二三年级的模样,为啥作业显得那么多字?根据蛛丝马迹,我分析这是在抄语文全练一类的书,真相只有一个——这是语文的预习作业。
果然包邮区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和作业的扎实程度远超帝都,别瞧不起这些海量的抄写,海量落在笔头子上的语文,会给你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群里议论纷纷,饶是鸡娃群,也是不赞成这种行为的观点居多。
夜色里,路灯下,孩子都戴上小眼镜了,还不怕?可算了吧!
做核酸排队写不完作业,跟老师说说不行吗?或者家长帮忙写,孩子眼睛不要了?
地上多脏啊!行为艺术吧,非要这么搞?
说是故意的行为艺术肯定不对,毕竟现在等核酸时间长,排队超无聊的。孩子因陋就简,抓紧时间完成作业,看着不像被迫的,那么这种争分夺秒学习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。
但这一场景客观上确实起到了行为艺术的效果,它不像说是你在家里学,再鸡血外人反正也看不见是吧?这一场景曝光在周围人群的眼中,进而曝光到各个群中,就会在社会面产生一个效果。
由此带来一个紧迫的信号——看看,人家的孩子都这么努力,我们家的该怎么办?
也不用抨击大家怎么这么容易受人影响,这种信号是潜移默化的,是细雨无声的,就像一个小小的声音在你耳边嘀咕:
别装看不见了,这个社会就是这么的卷,从小卷起。
排核酸时写作业只是其中一个场景,我们在生活中,其实常常能够见到同类画面。
我每天坐地铁上下班,总是能看到一些全神贯注背东西、做题的中学生,与不远处搂抱着的中学生情侣形成鲜明对比。
也曾看到一个大包小裹的妈妈,侧捧着笔记本电脑,让戴着蓝牙耳机的女儿能在地铁上听数学网课。
还看到过一个比我还不修边幅的妈妈,严厉地让看起来最多是大班的娃娃背古诗。背完古诗又掏出一张折叠的大纸,说:
你以为完事儿啦!还有英语单词没背呢!抓紧背,一会儿上课了!
而戴着降噪耳机听英语听力的,路上看英文小说的娃,那简直比比皆是吧。一般中学生的学习看在大家眼里,没啥,年龄越小的,给人的冲击和反思越强。
事实上,别看各种鸡娃群里的父母正义凛然地谴责这种路灯下写作业的行为,他们又哪个不是统筹时间的好手儿?
一个个报了一大堆的班,哎?你看,人家还有时间出去玩!眼睛也未见得近视!没处说理去。
一切都取决于老母亲的想象力和执行力,只有你想不到的,没有人家做不到的。
有先爬山,然后在山顶上网课的;有去环球影城,在人堆里排队刷导引的;有一堆鸡娃家庭吃饭,然后孩子们各捧一大厚本看的;有阳光灿烂春和景明的日子里,搬着桌椅出去边做题边晒太阳的。
要我说啊……通通打死!!!
你们要学回家学去好吧,非得在我们眼跟前儿学!本来春风和煦人家莲妈正领俩大姑娘逛呢,一看幼崽都在边走边背单词,这不是扫了我们的兴嘛!
出来玩,就能不能说给脑袋放放空,这边还导引呢,啊,排到了,上去一转,嗷嗷嗷哇哇哇~~~下来,继续刷奥数,这样好?好吧,也许挺好,我承认我嫉妒了,我们做不到。
小时候出门,也给背一兜子书啊、题啊、单词纸啊,后来发现,越大反而越不配合了。
可能也是因为我们家有俩娃的缘故,在一起不是亲亲爱爱地聊天,就是你死我活的battle,一兜子书永远是背个寂寞,那我还背它作甚?不如轻装上阵,放飞自我吧。
人家家里只有一个娃的,出门坐飞机坐高铁、游乐场排队、医院排队核酸排队,也许真的是很无聊吧,不学习,也得玩手机……所以,随人家去吧。
而我们这种出门啥也不带,啥也不学的,万一运气不好,碰到在野外鸡娃的,只得给孩子找补两句:
看到了没有!妈妈对你们已经很仁慈了。你们好好玩,晚上回家就别给我叽叽歪歪了,抓紧学习,用效率,补时间。
谁也管不了谁,人家爸爸都不心疼,你们心疼个啥,古有凿壁偷光、囊萤映雪,今有路灯作业,游乐场刷题,如干年后,许是一段佳话。
最要紧的是把握自己的节奏,不要被这些野外鸡娃行为艺术,搞得,乱了心。
图片|网络截图